建筑陶瓦(以陶土为原料经高温烧制而成,包括平瓦、筒瓦、脊瓦等)的存放需针对其“陶土胎体多孔、易吸潮、脆性高”的特性,重点围绕防破损、防潮化、避污染制定条件,具体如下:
一、环境温湿度控制
温度:存放环境温度需稳定在5-30℃,避免剧烈温差。高温(>35℃)会加速陶瓦表面(尤其带釉陶瓦)的釉面老化、光泽流失;低温(<0℃)若伴随潮湿,陶土胎体吸收的水分会结冰膨胀,导致瓦体内部产生裂纹,尤其边角部位易脆化断裂。
湿度:相对湿度需控制在40%-60%。高湿(>70%)会使陶瓦持续吸潮,胎体增重、强度下降,长期存放可能出现霉斑;过度干燥(<30%)则会导致陶瓦因水分流失而收缩,尤其薄壁陶瓦易产生细微裂纹。可在存放区域放置湿度计,潮湿季节用除湿机调节,干燥季节适当用喷雾器轻喷水雾(仅针对无釉陶瓦)。
二、存放场地与空间要求
场地选择:优先选择室内封闭库房,若需临时露天存放,必须搭建坚固的防雨棚(棚顶坡度不小于20°,防止雨水积存),棚内地面需硬化并垫高(用砖垛或木架抬高30cm以上),避免陶瓦直接接触地面潮气。
空间洁净:远离粉尘源(如工地、沙场)、油污区(如厨房、机械车间)及腐蚀性气体(如化工园区、燃煤区域)。粉尘附着在陶瓦表面,遇潮后会渗入陶土孔隙难以清理;油污和腐蚀性气体会侵蚀陶瓦胎体,导致表面发乌、强度降低。库房内需定期清扫,用软毛刷或吸尘器清理瓦面浮尘,禁止用高压水枪冲洗。
三、堆叠与物理防护
堆叠方式:
禁止平叠重压,需采用“立式倾斜”或“分层隔离”:陶瓦立放时,背部倚靠在平整的木质或金属支架上,倾斜角度10°-20°(确保重心稳定不倾倒),瓦与瓦之间的间距保持2-3cm,便于通风。
每层之间必须垫软质隔离物(如厚纸板、橡胶垫、无酸纸),避免瓦面直接摩擦导致表面磨损(尤其带纹饰的陶瓦);直角或异形陶瓦(如脊瓦、角瓦)需单独用泡沫卡槽固定,放入专用周转箱,防止边角碰撞破损。
单垛高度不超过1.2米(小型平瓦)或1米(大型脊瓦),垛与垛之间预留60cm以上通道,方便检查和搬运,避免堆叠过密导致局部潮气聚集。
防碰撞与挤压:存放区域需用警示带隔离,禁止无关人员穿行;搬运时使用专用托盘或叉车,避免人工拖拽陶瓦(易导致边角磕碰);库房内禁止堆放重物或尖锐物品,防止意外砸落损坏。
四、材质与表面防护
无釉陶瓦:因其胎体多孔、吸水性强,存放前可在背面(非外露面)涂刷一层无色透明的防潮剂(如硅烷类保护剂),形成透气防水层,减少潮气侵入;若表面有孔隙,可轻轻涂抹少量蜂蜡(加热融化后薄涂),增强抗污性。
带釉陶瓦:重点保护釉面,避免与硬物接触导致刮花、掉釉。存放前检查釉面是否有针孔或划痕,轻微损伤处用釉面修复剂(透明水性)填补;禁止阳光直射,防止釉面褪色(尤其红、黄等浅色釉)。
仿古/彩绘陶瓦:表面纹饰或彩绘需用无酸纸覆盖,再套入透气布袋,避免摩擦导致纹饰脱落;禁止用手直接触摸彩绘区域(手上油脂会污染画面),搬运时戴棉质手套。
五、定期检查与维护
每周检查一次:查看堆叠是否稳固、有无倾斜,陶瓦表面是否有浮尘或霉斑,及时清理并调整;
每月维护:翻转陶瓦调换受力位置(避免长期单侧受压变形),检查边角是否有裂纹,无釉陶瓦可轻喷少量清水(雾状)保持胎体微润(避免过度干燥);
季度全面检查:对库存陶瓦抽样敲击(声音清脆为完好,沙哑则可能内部有裂纹),发现破损或老化的瓦件及时隔离,避免混入合格品中。